应用化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化学类,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或工学学士学位。[1]

中文名

应用化学

专业层次

本科

学科门类

理学

专业类别

化学类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

070302

开设院校

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

主要课程

化学反应工程、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等

就业方向

工业类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等

专业发展

1952年,中国现行学制的改革导致应用化学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但是,少数学校仍然保留或者新增了应用化学专业。直到196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并重新设立了应用化学专业。在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和新技术革命的引领下,许多综合性、工科院校重视实用型学科在学校发展和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性,开始陆续开设应用化学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规定了应用化学是理学门类的一种专业,对应的专业代码为070302,归属于化学类专业范畴。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他们应该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拥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知识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化学研究或化学品设计、开发、检验、生产等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处理和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信息。

课程体系

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核心理论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实践类教学课程。核心理论课程包括化学基础类、现代合成与仪器分析类、以及四大专业方向(高分子材料、催化新材料、日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相关的原理与技术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以高分子材料、精细高分子合成与性能,催化化学,日用化学品化学,新型电子化学品制备技术、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等为代表。实践类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工程训练、综合与创新活动、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科技创新活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学产品设计与开发等相关课程。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授课内容
核心理论课程化学基础类、现代合成与仪器分析类、以及四大专业方向(高分子材料、催化新材料、日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
专业特色课程形成了以高分子材料、精细高分子合成与性能,催化化学,日用化学品化学,新型电子化学品制备技术、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等
实践类教学课程基础化学实验、工程训练、综合与创新活动、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科技创新活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学产品设计与开发等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创新与创业训练、科研训练和工程训练等,应当满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实验教学内容应覆盖本标准要求的全部内容,并达到实验教学的学时要求,实习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完成必要的生产实践环节,应用化学专业还应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

毕业写作

须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选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应有一定比例的应用性选题。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在化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领域深造学习。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从事多个领域的工作,包括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化工工程、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也可以从事化学检验、质量监控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10人,当化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25%,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至少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者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资质,主讲教师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具有化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教学条件

应用化学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设有工学本、硕、博学位授权点,组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广东省高校精细化工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中心、应用化学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多个高层次科研与教学平台,构筑了完善的实验、实习、实践基地。

开设院校

地区开设院校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
天津天津大学
北京北京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
参考资料